素樸的長壽秘訣
民國9年出生於彰化縣永靖鄉浮圳村,阿公一早穿上「西米羅」,在兒孫陪同下,精神矍鑠地迎接客人,行走自如,甚至不必時時拿手杖。這是106歲的人嗎?
不知從幾歲開始,阿公總被問到長壽秘訣,他笑著說:「沒秘訣啦,就是愛運動,掃地、拔草。」晚上七、八點睡,早上四點多起,自己疊好被褥、收好衣櫥,掃掃庭院、剪剪樹木,有時一路掃到馬路上去。
沒什麼精緻的養生之道。
阿公6、70歲時就戴牙套了,照吃花生米,其他就跟著家人吃,不挑食、固定飯量,菸酒檳榔幾十年前說戒就戒。
阿公每天看報不必戴老花眼鏡,耳力差一點,但記憶力驚人,家族四代75人,他能指著大合照一一點出誰是誰。當然,之前坐阿公身邊的是阿嬤,大他一歲,101歲才仙逝,一家兩位百歲人瑞,曾是鄉裡佳話。
阿公的兒子們分享阿公的「壯舉」:7、80歲時還能爬清水岩;快90歲時去溪頭看神木,步伐和他們一樣快,在家裡還能爬龍眼樹摘龍眼。
兒子們說,阿公這輩子沒生過大病,連得了新冠肺炎都像是一場小感冒,只要能起來走動,就去掃個地,出汗排毒,身體就好了。這樣的「秘訣」看似平平無奇,卻實實在在活出一位人瑞。
一家十口 種菜養活
逾一世紀的人生,是什麼樣子呢?阿公悠悠地說:「年輕的時候很辛苦。」
小學畢業就迫於生計下田種菜,22歲結婚,生了四男四女,一家十口,只靠著七分地,日子艱難,阿公種苦瓜、蘿蔔、韭菜、高麗菜,拿到當時和溪湖、西螺並列台灣三大果菜市場的永靖果菜市場去賣。
阿公一再強調,時代不同了,那時種菜都不用農藥,肥料也很天然,家家戶戶前弄一個堆肥。正因為不用農藥,水土安全,後來日本政府在戰時強徵農作物運出海,每戶只能憑「米簿」領米時,阿公派小孩去田溝裡抓魚、摸蛤蠣和田螺回來配地瓜簽。
百年時光流傳,鄉村卻如靜淌的圳水,尤其浮圳村也不是富裕的村子,沒有「華麗轉身」的傳奇,看盡百年事的阿公手一揮,「這裡和以前沒什麼差別啦。」
為媽祖蓋新厝
在鄉下,廟宇始終是核心,百年皆然。阿公的書法字,也和廟宇有點關係。
小學畢業,學的還是日文,阿公每年能提筆懸腕寫春聯,一筆一畫的「永靖共好」,落筆有力,不必草稿打底,大小均衡、排列筆直,這是因為早年幫人插秧,習慣了筆直對齊;那些古韻十足的詞句,有些是阿公自己想的、有些是買書回來研究的。
書法字,是阿公在廟裡當文書替人寫字練出來的。
這就是阿公後半生最驕傲的事了。30多年前,阿公和10多位村民共同發起替媽祖蓋廟,就是現在的乾巽宮。在那之前,都是每年搏杯選出爐主,大家到爐主家拜拜,但有時太遠、有時空間不便,還是要替媽祖蓋新家。
這廟當年就花了2000多萬元,全村500多戶,大家出錢出力,阿公笑說:「我把儲金簿裡的錢全領出來。」廟裡芳名錄上有記載,顧楓捐了11萬元。
阿公在日本時代就做「甲長」,做過兩屆農會代表、顧氏宗親會理事會,現在還是鄰長,天生的領導人,所以乾巽宮蓋好後,阿公也幾度擔任「大總理」,率隊去福海宮接天香。
不生氣 平等心 就能長壽
「我做人還不錯啦,大家都很尊敬我。」阿公笑道,還摸摸口袋:「有時看人沒錢吃飯,我會給他一點。」
活到這個年歲,阿公身體健康、生活自理,可以當個快樂的活菩薩。兒子們說,從沒見過父親情緒太激動的時候,到母親過世前,父母結縭78年,沒見過他們吵架。
所以阿公真正的長壽秘訣,除了多活動、早睡早起、吃飯八分飽這些醫生也會說的建議外,阿公說:「不要生氣,不要大小眼、要有平等心。」
兒子們翻譯:「最重要的是他清心寡欲,沒想過要變成有錢人。」知足,在浮圳村這一隅,守著七分地、養大八個孩子,可以昂首挺胸呷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