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員林交流道下來,進入永靖鄉的主幹道中山路。短短幾分鐘,一個紅綠燈一座古蹟,從第一個紅綠燈遇到的邱氏忠實第,接著是邱氏宗祠、魏氏成美堂和陳氏餘三館,都是承載歲月印記,紀錄家族在永靖發展的文化資產。
永靖文史工作者邱美都如數家珍:「大家知道永靖的特色是苗木、花卉,但小小的永靖24村,就保留約450座完好的合院,合院密度臺灣罕見。」
走訪24村,為合院記錄歷史溫度
生於忠實第、長於永靖鄉,邱美都是「永靖的女兒」,在員林、永靖教了40多年的書,成為饒平客語薪傳師,積極推廣地方文化教育,獲得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彰化建縣300特殊貢獻獎等許多獎項。在文化部指導下,完成《永靖百年合院與宗祠》東西冊編撰,紀錄永靖合院珍貴的歷史足跡,「就是想讓小朋友和社區的民眾都知道,我們永靖有多美。」
邱美都走訪永靖24村,聚焦其中65座合院拍照紀錄、並蒐集家族史,為合院的建築增加人文厚度。訪問過程中,主人家都很樂意分享家族的故事,她自己也意外發現「好像在認親」,聊著聊著就發現原來一家親。
永靖合院的建築特色與歷史背景
永靖合院多半是清朝時期饒平客家人遷徙至此後所建,不僅是家族聚落的象徵,也承載著祖先的智慧與精神。邱美都指出,這裡的合院有饒平客庄的建築特色,很多是姓氏聚落的合院,並且自創堂號。
正身最高,兩側護龍相連,形成竹篙厝格局,視土地規模方正或狹長,會出現不同的院落型態,早年,祖先的公媽龕一定在正中間的廳堂,神明多半在兩旁護龍或後方。
圖說:永靖成美公堂
健行科大提供
永靖的合院也不是只有三合院,多半是多院落,如忠實第最初是三院落,後改建樓房變成兩院,邱美都還記得小時周邊都是水池;永西路邱厝積善堂是兩院四進九護龍四井一池,最大的是高厝安宅堂,足足六進、十幾條護龍,最多時有300多人居住於此,年輕小輩有時還會迷路。
邱美都分析,清領時期的永靖,此地是閩粵械鬥的戰場,前人很有團結意識,到永靖落地生根時,同姓氏會形成建築群,後面再添幾進,做成圍屋,類似兵營,對內是家族婚喪喜慶聯誼交流,對外像堡壘防禦宵小。
邱美都說,永靖長期屬於偏鄉,尚未都市化,加上花卉特區限建,且永靖人對家族、祖厝有深厚情感,少有人賣地賣庴,因而讓祖先留下的合院繼續挺立。例如:歷史建築成美堂,可看出魏家子孫在重建上的用心。
永興路邱厝遠山堂還保有水池,池中青龍活現。中山路羅厝豫章堂利用居,祖先步行到臺南府考試,考上秀才後改名羅步南。還有獨鰲朱厝沛國堂保持原有祖先古畫像,埕尾竹子據說渡臺祖開基種的,竹幹中間還設有天公爐。
永靖合院現況各有不同,很多合院前水池被填平,變停車場;有些大門緊鎖,荒蕪欠管理,甚至傳出合院拆除,陸續改建成樓房。邱美都最不捨的是,聽到許多老合院物品不見或毀壞。
圖說:彰化永靖忠實第老師府
健行科大提供
用雙腳探索永靖,走進時光長廊
邱美都走訪期間,正逢年節,她看到家族在合院展現的凝聚力,春節貼春聯、端午插艾草,詹氏雲川居在中元節時,供桌從軒亭一路擺到院門去,整個家族一起普度,過年時就把祖先的百年卷軸文物掛出來,喜氣洋洋。
「三合院平常安安靜靜,只有蟲鳴、鳥叫、狗吠聲,只要過年過節,人們回來了,老記憶都會回來。」邱美都說:「所以永靖三合院的存在,對我來說,是幸福的味道。」
邱美都說,如果有機會來永靖,千萬別開車疾駛而過,這裡最適合用雙腳或單車慢慢探索,走過一間間相連的合院,穿街走巷,彷彿走進一條時光長廊。
Youtube影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