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纏花」?
在台灣傳統的婚嫁習俗中,常見到纏花的身影,其實就是閩南人所稱的「春仔花」,喜慶的紅絲線、典雅的金箔,纏成一朵朵象徵早生貴子、百年好合的花飾別在新娘、婆婆等女性親屬頭上。
這類的工藝製品,客家人或福佬人就稱作「纏花」,即是將細線纏繞在鐵絲與各式紙片造型上,進而形塑花朵的一項工藝。客家纏花使用的範圍更加廣泛,從廳堂到房間、裝飾到配件都可以見到其身影,在顏色的使用上也更加多元,不單侷限在喜慶的紅色系,任你搭配發揮,並且也不一定都是「花」,也有動物、器物的造型。
▎永靖纏花工作坊開課嘍!
在永靖這次的纏花工作坊上,除了延續去年成果及團隊持續聚焦於提升學員的纏花技藝外,也結合永靖在地產業苗木特色,運用果苗嫁接的技術概念,創造獨一無二的纏花盆景。每周二的早上九點在老人文康中心的二樓,你會看到姐姐、阿姨們帶著一盒放有各式紙形、各種不同色彩、材質的絲線的「百寶盒」,聽著我們工作坊—《品花學》負責人—羅彩雲老師仔細說明。接著你就可以看到這些姐姐、阿姨們拿出鐵絲、撚好絲線,上線後放上紙形開始「纏花」。
「纏花」沒有很艱難的技法,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學習,有時課堂上也可見跟著媽媽一起來的小朋友,多來幾次後或是在家中跟著媽媽學習,也可以做出別在頭上裝飾的玉蘭花飾。而第一次接觸纏花並且手實在不太精巧的小編,就卡在纏花的第一步「上線」,就是把線先固定在鐵絲上,那細細的線要纏繞在同樣細細的鐵絲上,不是一直滑落就是太用力將鐵絲越用越歪,甚至纏到自己手指上。
好不容易總算開始放上紙形開始纏繞,老師說繞在紙形上的絲線一定要拉緊且排列整齊,這樣才能更好的讓絲線透出光澤。如上所述,身為手殘黨加上初學的我,能不留空隙就已經很厲害了。纏花雖然沒有艱難技法,但是非常需要耐心及專注力,在纏完一片花瓣後,小編已經開始感到眼花撩亂,抬頭一看,對面的姐姐們仍專注的纏著,斜對面的阿姨甚至站到窗邊纏繞,只因為想要讓光線更明亮些。
▎一起來「纏花」吧!
這次的工作坊於9月愉快的結束,在協助拍攝學員們的作品時,除了讚嘆這些栩栩如生的火鶴、山茶花、櫻花、金針花……盆景,更覺得可愛的是那些姐姐們一直稱讚著作品拍得很好看,「是你們做得那麼漂亮,所以怎麼拍都好看。」看著每個人都端出自己用心製作的作品,不如此細緻的記錄下來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看著工作坊的學員們,手中纏著絲線、聊著瑣事,彼此間相互請教學習、讚賞彼此作品,教室內伴隨著歡快的氣氛,羅老師笑著說做得好不好已是其次,能讓這些學員們有個興趣、開心的纏就好。很高興能透過此次工作坊將纏花工藝繼續推廣,並且結合永靖在地苗木特色,讓有興趣的人們可以實際著手體驗,也期待更多人能夠了解到纏花的美!
永靖纏花工作坊課程雖然暫告一段落,但緊接著羅老師會帶著學員們於10月中在成美藝廊展出纏花作品,邀請各位屆時可以一同來欣賞這些由學員們以手中一針一線編織出屬於永靖的纏花盆景。